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数学课件 >>湘教版 >>八年级上 >>第二单元三角形 >>

湘教版八年级上《2.2命题与证明》课件+教案
上传者:   加入日期:15-06-15
湘教版八年级上《2.2命题与证明》课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 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 b,b> c, 那么a=c;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
(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条件:如果a> b,b> c;结论:那么a=c。
(3)条件: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
(4)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
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逆命题。
    说出上题的逆命题,并讨论。
三、随堂练习     P52  练习1、2、3。
四、总结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互逆命题?
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五、布置作业     
P58  习题A组 1、2。
教学后记:
 
 
 
 
2.2.1  定义、命题、证明(1)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什么叫命题?命题由哪两部分构成?
什么叫互逆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二)假命题的证明
      教师讲解: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60度角是锐角,100度角是钝角,但它们的和不是180度即可。
三、练习  P55 练习1、2、3
四、总结
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
五、布置作业     P59  习题A组3
教学后记:
 
 
2.2.2公理、定理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理 、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2、难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   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二、探究新知  
(一)公理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二)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
    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
       当n=1时,(n2-5n+5)2=1;
       当n=2时,(n2-5n+5)2=1;
       当n=3时,(n2-5n+5)2=1。
     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
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
     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 b时,a2> 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答案:不正确,因为3> -5,但3 2 <(-5)2]
      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经过证明为真的命题叫做定理。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称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
(三)例题与证明
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
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习   课本P55 练习1、2、3。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五、布置作业   P59 习题2.2 A组 第3题。
教学后记:

资料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上《2.2命题与证明》课件+教案
文件大小: 1618K
文件格式: rar
版本年级: 2.2命题与证明
下载地址:
进入高速下载页 进入本站下载页
本站说明: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相关资料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2命题与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 18-12-11(试卷)

 2.2命题与证明课件+教学设计+练习+素材(10份) 16-09-09(课件)

 2.2《命题与证明》复习课件(共13张PPT) 15-12-10(课件)

 2.2《命题与证明》课件(3份) 15-12-09(课件)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2命题与证明教案 15-10-05(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上2.2命题与证明同步练习含答案(3份) 15-09-19(试卷)

 2.2命题与证明ppt课件 14-10-16(课件)

 2.2.3证明课件ppt湘教版八年级上 14-09-28(课件)

 2.2.2公理与定理课件ppt湘教版八年级上 14-09-28(课件)

 2.2.1定义与命题课件ppt湘教版八年级上 14-09-28(课件)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道德法治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12999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