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数学课件 >>苏科版 >>八年级上 >>第二章轴对称图形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

苏科版八年级上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教案(共11份)
上传者:   加入日期:17-07-28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教案(共11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探索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认真观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况轴对称的共同特征.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举出符合轴对称特征的物体.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探索,研究、发现、应用轴对称,实现真正的“做数学”.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简单识别.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难点:能正确地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墨水,纸,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特点,教学过程分为七大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欣赏激趣: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欣赏
在看图片之前,师提醒:观察这些图片形状是怎么样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性?
学生欣赏后异口同声地回答:它们是对称图形
师:什么样的对称?
预习的同学回答:轴对称  
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新知识并简单应用.
学生实验一:                                                                                                                 
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活动,合作交流后选代表回答实验成果)
生一:我们得到了一个美丽的图形:飞鸟,它有对称美
生二:我们得到的是大树和五角星,它们是对称的
生三:我们得到的是轴对称图形,位于折痕两部分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
师:你们的发现真是了不起啊!那么你们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一: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二:不对,应该是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师:很好,那么重合的点就是对称点,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动画演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找一找:尽可能多的从你周围的环境中找出轴对称的物体和建筑物
学生畅所欲言……
(师提示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已经学过了哪些简单的图形,数字,字母……)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如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话,长方形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哦,这是他的想法.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它无论怎么对折,两边都无法重合,所以我认为不是.
师:(激动上前与她握手)谢谢.不过感谢你并不表示我赞成你的意见,只是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不同的声音.(继而面向全体同学)两种不同的声音,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学生纷纷举手表决,各有一部分学生赞成其中的一种观点)来,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一方,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生:我们组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无论怎么对折,两边都无法重合,所以它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有道理,反方谁来?
生:我们组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显然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听起来好象也有道理.
生:我们反对.因为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是看对折后两边能否完全重合,而这个图形对折后显然无法重合.
生(补充)而且你们将这个图形剪拼后,已经改变了这个图形的形状和性质,所以我们认为它原本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回到赞成“是的”一方)听了对方的阐述,再结合我们一开始探讨轴对称图形时的要求,你现在的观点是——
生:(沉默一会儿后)现在我也同意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师:(微笑着)谢谢.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请你来判断:观察课件上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实验二:折纸印墨迹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师提出问题1:你发现折痕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问题2:两边墨迹的位置与折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和交流,并指名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两边的墨迹形状一样,因为它们折过去能完全重合.
生2:我们组的发现和他们一样.
生3:两边的墨迹关于折痕成对称.
生4:我想补充的是两边的墨迹是关于折痕成轴对称.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那你们能说说究竟什么样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生1:一个图形和另一个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两个图形是成轴对称.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应该是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
(动画演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轴对称、对称轴及对称点的概念,)
(课件展示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第三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说说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一回事吗?
生齐答:不是
师:那谁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呢?
(见学生面有难色,让学生先思考交流)
生1:轴对称是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一个
师:说的好,谁还想说?
生:它们都是沿着一条直线折过去的,并且能重合.
生:如果把成轴对称的2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看成两个图形就是成轴对称.
师:怎么看成两个图形才能成轴对称呢?
生:哦,应该是位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
师:你可以当小老师了!把各位同学的发现合起来就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意图: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发现与想法.通过自主探索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新知并能准确运用新知.】
第四步:中考回眸
(课件展示中考题)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直指中考,说明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第五步:课堂回顾,畅谈感受.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想说说你今天收获了什么?
生: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生:我通过观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生:通过欣赏图片,我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美.
生:通过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我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时间回顾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步: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同时,欣赏曲调对称的《雪绒花》)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曲调对称的歌曲,既巩固了所学的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第七步:小小设计师
动脑动手:用你获得的知识为你的学校或08奥运设计校徽、会徽…
【设计意图:为学生布置了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是:
从实际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资料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教案(共11份)
文件大小: 6967K
文件格式: rar
版本年级: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下载地址:
进入高速下载页 进入本站下载页
本站说明: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相关资料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2)含答案解析 16-12-21(试卷)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共13张PPT) 16-10-22(课件)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2.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6-10-12(试卷)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6-10-10(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6-09-25(试卷)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6-09-20(试卷)

 2016年苏科版八年级上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6-09-20(试卷)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件+教学设计+练习+素材(12份) 16-09-07(课件)

 苏科版八年级上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同步练习含答案 15-09-11(试卷)

 2.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时训练2】含答案 14-10-09(试卷)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道德法治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12999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