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北师大七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课件+教学案(8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 3.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频数直方图中获取信息;会制作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直方图. 4.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展示数据.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1.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2.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统计知识,如体验简单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等.考虑到学生当时对于统计过程的理解比较单一,对于统计知识的学习还不全面.进入初中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 本章以“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处理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顺序展开统计内容.本章主要讨论和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数据这两个环节.而具体各节是按问题解决的实际顺序展开的, 其中第1节和第2节讨论如何收集数据,第3节和第4节研究如何整理和表示数据.具体地说,第1节通过具体问题,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统计图,然后从事一个简单的统计活动,揭示统计的过程、环节,并引出数据是如何收集的这一问题.第2节讨论由于调查对象的差别,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并通过案例分析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从第3节开始探讨数据的整理和表示,进一步学习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第4节将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时的特点,寻找各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是本章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这些活动,对实现这一目标才是有帮助的. 【重点】 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要求会制作相应的统计图,会从上述统计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说理. 【难点】 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验数据的重要作用,明确利用数据说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本章主要涉及统计过程的前两个环节.对于这两个环节的处理,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力图在调查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相关问题、弄清相关概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多占一些教学时间,看似不如教师讲、学生练那样“经济”,但是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感受是单纯的讲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2.教学中要加强活动的教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相互帮助,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3.尽可能地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数据大多具有真实出处.进一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开展调查活动. 4.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统计表、获得信息.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重视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与学生数感的培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1 数据的收集1课时 2 普查和抽样调查1课时 3 数据的表示3课时 4 统计图的选择2课时 本章概括整合1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