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总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能区分几和第几,学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探索一些简单的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感知抽象。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意义;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相应的口算练习,培养最基本的加、减能力。 3.在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形象思维。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在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与学生现状分析一、教材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刚入学的特点,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并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首先联系实际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 图形与几何 首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其次,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再次,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3.统计与概率 主要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一些熟悉的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整理,初步体会统计的价值。 4.综合与实践 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境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过程。 全册安排了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结合认识图形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身上或多或少带有幼儿园生活养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充满憧憬,感到好奇,也会有相应的陌生感与适应过程。不过,他们也具有这个年龄段的优点:天真、活泼、好学、思维活跃;有良好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习惯;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厚。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力培养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让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爱上数学,并通过学习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我们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作为本册教学工作的重点。 学期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及学科活动 1.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应用形象直观的教具教学,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注意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交流信息。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