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除法的初步认识 |
课时 |
第4课时 |
班级 |
|
编写者 |
杨锦兰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本节课的是用乘法求商的基础,也是今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本节课的重点是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从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来看,客观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先确定平均分的分数再分,二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后再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第一种分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是学习平均分的第二分法。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两种情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个物体或数量分成相等的几分。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教学形式:讲授式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情景图或课件等。 |
六、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
一、学习新知
|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1、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
学生给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取名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
三、应用,加深理解
|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
(2)、练习四第6题: |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汇报。
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
四、课堂总结
|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
学生自由发言 |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能放几个?
20÷4=5
被除数 除数 商
|
七、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