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 >>二 观察与测量 >>

[伴你教数学]我又长高了
上传者:   加入日期:06-01-17
[伴你教数学]我又长高了 
2005-09-22 18:32:49  
摘自:《伴你教数学》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四小学 周 菲  

--------------------------------------------------------------------------------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材分析〗

  “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分米、毫米、千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内容在编排时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合理安排。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况,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还介绍了表示“米”的单位符号“m”;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1米大约有多长,用多种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通过“找一找、说一说、估一估”等活动,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米”的实际长度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大部分都是6~7岁的孩子,虽然求知欲非常旺盛,但知识积累较少,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些了解。而“米”的认识,难点就在于怎样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米”的正确表象,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揭示新课。)

(二)认识“米”
  1.了解“米”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
  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
  (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
  (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 m=100 cm)
  (评析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
  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生用手比划。)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

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
  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有70 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
  生:(齐声)穿蓝衣服的同学猜得准。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
  生:有二层楼那么高。
  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 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式题、提高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案例点评〗

  本课中教师抓住学生好奇、疑问的心理特征引入新课、探究新课。首先通过观察感知新知,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巩固新知时循序渐进,既有简单的填单位的基本题又有抽象的看物体估单位的变式题以及画线段的提高题。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点评人:陈薇(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四小学)

 相关资料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道德法治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12999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