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册教案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分析
上传者:   加入日期:05-12-11

第一册教材分析
新学期第一课《认识数学书 了解数学课》
一、主要目的是通过认识数学书的封面,了解数学课的内容,组织形式,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要步骤
1、 师生互相认识
2、 认识数学书封面(课件显示)
(1)你喜欢这个封面吗?你最喜欢封面上的什么?
(2)你发现了封面上有哪些关于数学的知识?学生找到一些数字和算式。
3、 打开第二个封面
(1)你看到了什么?
(2)树上有很多的数字苹果,还有很多的算式朋友,在欢迎我们来上数学课。以后,他们就是我们数学课中的好朋友。
4、 第三个封面
(1)你看到了什么?
(2)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数学吗?”认识智慧老人,他说:“数学就在你的身边。”
(3)设问“你的身边有数学吗?”说一说。认识淘气,他说:“我认识了5个小朋友。”认识笑笑,她说:“汽车的轮子是圆地。”认识机灵狗,它说:“这就是数学!”
(4) 再请小朋友来找找身边的数学。
(5) 能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聪明得,会提问题吗?那会不会提数学问题呢?数学问题就是关于数学知识的问题,试试看。
5、 看目录
6、 教后感
通过这节数学课的始业教育,首先学生大致了解了数学课,认识了数学书,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几个、几种、长的、圆的、尖的,都是数学的知识和问题。再次,学生还学会仔细阅读、欣赏数学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可爱的校园(准备课)
快乐的家园(认识1~10各数,基数、序数的
联系与区别)
玩具(1 ~5的意义和书写)
生活中的数
(10以内数的认识)
小猫钓鱼(0的产生、意义和书写)
文具(6 ~10的意义和书写)
(二) 教学重点
1、 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和顺序。
2、能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3、能认识和理解0的产生和意义。
4、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 教学难点
1、数数中手口一致,渗透综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思考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倾听、提问、操作等良好学习品质。
5、教会学生美观、漂亮地书写数字。
第一课时:《si第一课时可爱的校园》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 探究活动
1、 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 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 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 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 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
(4) 教师小: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 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 寻找身体上的数
(1) 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 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 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 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第二课时《快乐的家园》
1、内容:设计了两个生活情境,一个是“快乐的家园”情境,是通过这幅图理解1~10各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个“小小足球场”情景,目的是让学生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区别。分二课时完成。
2、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数量是的物体,理解1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3、教学难点
理解基数、序数的联系和区别。
4、教具准备:二幅情境图,1~10的数学卡片。
5、具体过程
(1) 出示“快乐的家园”情境图,引导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知识呢?(一座房子、一棵大树、一条小船、一筐萝卜、一座高山)教师及时点拨:“这些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1的威力非常大,它不仅可以表示单个的一个萝卜,也可以表示由许多萝卜装成的一筐萝卜;还可以表示那么小的一棵小草,一座那么高大的山。”再请学生找找身边、周围“哪些事物可以用1表示?”过度到哪些事物可以用“2”、“3”、“4”……一直到“10”。说的形式可以多样,鼓励学生积极交流。
(2) 出示“小小足球场”的情景,认识运动员身上数字表示第几号运动员后,组织几个学生拿着数字卡片当一当运动员来排队。老师口令可以按1、2、3、4、……的顺序来排,请学生数一数第几个、几个,还可以按10、9、8、……的顺序排一排,在实际形象的操作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
(3) 最后老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深化认识,比如你说我站。
(4) 可以用一堂专门的课让学生做书面练习。因为这是第一次独立的笔头作业,着重培养仔细读题;认真专心听老师讲解、同学发言;交流汇报;校对的习惯。其中,第三题题目意思的理解对学生有难度,教师要多作引导,讲清例子中的意思。可以布置“小调查”的家庭作业,“把家里能用1~10的数字来表示的物体,记下来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玩具》
1、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重点在于1~5的书写,难点在于1~5各数的书写格式,特别是2和3的书写。教师正确示范加个别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教具准备:
主题图、1~5数字卡片、田字格黑板
3、具体过程
(1)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数一数数量是1~5的物体,还可以拿出2、3、4、5根小棒,请学生摆一摆,看能摆出什么图形,作为巩固。
(2) 写数之前,先观察黑板上1~5各数,像什么?可以教首儿歌帮助记忆: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能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3) 介绍田字格,田字格分为左半格和右半格,每个半格里又分成上下两格,最好明确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和右下格,为后面写数作准备。通常数字写在一个半格里。
(4) 边示范,边讲解。
“1”的书写要点:从右上角起笔,往左下角写直收笔,注意要写直,像一直斜放的铅笔。“2”的书写要点:从上半格的中间起笔,向右上写,再拐弯往左下角拉,向右下格写平。注意小鸭子的头不宜过大,小鸭子的身体要写平。“3”的书写要点:从上半格的中间起笔,写半个圆到中线,再往下写半个圆,到下半格中间止笔。注意上半圆稍小,下半圆稍大,不要写反了。“4”的书写要点:从上半格起笔写过中线,往右写平,再写一个“1”,由两笔组成。注意第二笔要像一枝斜放的铅笔。“5”的书写要点:由两笔组成,从上半格起笔写到中线后写一个半圆,再在第一笔的上半部分起写第二笔。注意:第一笔中的一竖要过中线,第二笔不能写在第一笔的最上面。
(5) 练一练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时请学生结合每一幅图说一说各个数表示的意思。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对题目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第三题除了完成书面作业后可以挖掘一下,比如提问“( )的前面是( ),后面是( )。”
(6) 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分圆片,5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渗透数的组成。
第四课时:《小猫钓鱼》
1、 本课时主要通过几种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图,温度计,学生每人每人准备一把尺子。
3、 具体过程
(1) 在出现主题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事物操作,比如说分铅笔,演示“0”的产生过程,引出“0”,再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自己编故事,从中感知“0”的真实含义,然后指导书写。
(2) 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儿见过“0”?引出温度计上“0度”。水银柱指到0,表示0度,不是温度计没有温度,而是从0度往下,气温会越来越低,越往上气温越来越高。接着可以介绍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还可以一起读一读尺子上的数,说一说“1”的前面是几?“0”的后面是几?
(3) 教师示范讲解“0”的书写要点是:要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起笔处和收笔处相连,并且要写得圆滑,不能有棱角。
(4) 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回家和爸妈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可以用“0”表示?
第五课时:《文具》
1、 内容安排了“找朋友”、“数一数”、“写一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意图很明确,操作性很强。
2、 注意6、8、9的书写是难点,要注意先请学生先观察像什么,然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可以用儿歌帮住记忆书写。
6像口哨噘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葫芦挂藤上,
9像调羹来舀饭,10像铅笔加鸡蛋。
3、第一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题目意思,第三题填数的题目可以再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一些。
4、可以布置回家摆一摆,分一分,渗透6~10的组成,为口算做准备。
5、本单元学生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
第一单元学生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

知识与技能
能否熟练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能否在数数时做到手口一致
能否熟练地认读10以内的数
能否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
能否正确地书写0~10各数
能否用一句完整的话回答老师的提问
思维特点
能否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主题图
是否愿意独立思考,并有一定的条理性
是否能想到、注意到与别人不同的意见
是否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简单的评价
是否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同学发言
情感与态度
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是否大胆尝试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否在小组学习中乐于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
第二单元《比较》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 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知识网络
动物乐园(比较数的大小)
比较 高矮(长短、厚薄)
轻重的比较
(三)教学建议:用6~7个课时
第一课时《动物乐园》
1、 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创设“动物乐园”这一童话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一个层面是体验“同样多”的含义,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二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辨析易错概念;第三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唯一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深化认识。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一个课时,后面的练习和实践活动放第二课时。
2、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多少、大小比较。
3、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符号“>”和“<”,比较数的大小。
4、 具体步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动物乐园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小动物都来帮忙,热闹极了!
(2) 数一数、说一说“有什么动物?”“有多少?”“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3) 比一比:“你想把哪两种动物来比一比多少?”这样的设问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同样多”、“多”、“少”都整合为学生自己在比较的过程中体验。
①小熊?小鹿比,先让学生比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比如“同样多”、“一样多”、“一个样”、“相等”,都可以,不一定要给学生程式化的语言或记忆比较的过程,而是要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可以设问:“你是怎么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物来摆一摆,用圆片表示小熊,用三角形表示小鹿,刚好一个对着一个,说明小熊和小鹿同样多。可以引导用等号表示“同样多”。第一组可以老师先来摆,用吹塑纸剪出 各种图形,用之前用水粘一下,就会粘在黑板上,很方便。
②小兔和小猴比多少。引导实物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扩大话来说:“比一比后发现了什么?是怎么比较的?”再帮助学生建立“小猴比小兔少”与“3<5”之间的联系,这是难点,要增强孩子的体验,增加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做到真正的理解。
(4)练一练,第二题和第三题,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较难,可以指名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给其他同学以启示。
第二课:《高矮》
1、 内容: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厚薄的。长短、高矮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的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因此,教科书内容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发现高矮比较的相对性,再通过一组练习来呈现事物的长短、厚薄关系。以教学内容来看,进行高矮、长短、厚薄等比较,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活动,教学设计应以教科书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对教科书进行再加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2、 教学重点: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 教学难点:体会高矮、长短、厚薄的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
4、 具体步骤
(1) 可以用身边同学、老师比较高矮来代替主题图。
(2) 做一做,第三题,教师要操作演示。第四题,有投影片可以演示。
(3) 练一练,教参上讲解很详细,不多说。
第三课时:《轻重》
1、内容: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2、第四题,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嫩独立完成。
3、准备:天平称,在称之前可以渗透掂一掂先估计,然后到老师的天平称上验证,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第二单元综合评价表
第二单元学生学习情况综合评价表
知识与技能
是否能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是否能用词语表示数的大小
是否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是否能直接比出物体的高矮、轻重
是否能间接比出物体的高矮、轻重
是否体会到比较结果的相对性
思维特点
是否具有初步的有序观察能力
是否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是否会按要求开展操作活动,具有初步的操作能力
是否具有一定的猜测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与态度
是否具有主动的探索精神
是否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活动
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是否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作出简单的评价

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1、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 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 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时安排:建议15到18课时。
3、 知识网络(显示)
10以内的 加减法
5以内的 加减法
有几枝铅笔(加减法的含义)
有几辆车(5以内加法)
摘果子(5以内减法)
小猫吃鱼(得数是0的减法)
练习一
6~9的 加减法
猜数游戏(6和7的计算)
跳绳(8和9的计算)
可爱的企鹅(带大括号的数学问题)
练习二
10的 加减法
分苹果(计算)
操场上(求总数、加数、剩余书 相差数的数学问题)
乘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练习三
4、 教学要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加、减运算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根据数学活动情境、过程,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5、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些关于加减法的生活经验基础,甚至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有一部分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加减法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对初入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不应该忽视对意义的理解,而只停留在学生会计算的层面上。
学生都是刚入学的孩子,受年龄特征的限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集中的时间不长,也就会出现课堂组织有难度,课堂效率较低。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
6、 经验介绍
(1) 激励、维护学生的兴趣。注意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如好奇、好问、质疑、强烈的求知欲等优势,精心构思,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机的局面。
(2) 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静止图象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欲望。
(3) 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但数学性不能被削弱。教学时,创设的生活情境围绕数学教学的需要。
(4)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确立学生的学习主题地位。
(5)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指导,对教科书进行再加工,有创意地设计教学过程,更多四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语言表达和计算方法,并注重口语能力的训练。
(6) 启迪思维的多角度,算法的多样化。
(7) 强化口算训练。10以内的加减法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口算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然而枯燥的训练,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应适当地编选、设计贴近生活、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的练习形式。如常用的有“找朋友”、“开火车”、“寄信”、“接力赛”、“破译密码”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口算训练。
第一教时:有几枝铅笔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应发展的能力
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3、应培养的情感
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激发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未强调用数的组成作为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通过身边熟悉的例子引出新知,在学生摆桃子的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试一试、练一练中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说一说、算一算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课的重点是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是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3、 课前准备:
教师:(1)、摆桃子的课件;
(2)、各种奖品,如:红星、桃子、苹果;
(3)、书本上的图片(除主题图外)
4、 经验介绍
针对教材编排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上首先要多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主题图中演示的分铅笔就是个好情境,演示时要求教师动作尽量夸张,左手两枝,右手三枝,两只手和起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老师刚才是怎样摆铅笔的?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过程:“左手两枝铅笔,右手三枝铅笔。”并提出数学问题:“两只手上一共有几枝铅笔?”这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性的一步,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教师的引导要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引导可以用算式来算一算吗?板书:2+3=5,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之后,教师还可以用5枝铅笔的不同操作,巩固加法的含义。
第二步,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桃子图。把4个桃子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演,引导学生边说意义,边列出算式。
试一试、练一练中的图形应用题,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题意,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有说一说的机会。然后再独立完成。第三题,完成后要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自主发现“每次多2个”。第四题,信息较多,要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一说,培养仔细有序观察的习惯。小调查可以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教时:有几辆车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了加法的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重点:理解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整个过程,让他亲眼见到同一副图,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突破重点。
难点:学生在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的基础上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直接出事画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样列式。然后再进行比较,发现规律。也可以让前后两个学生用学具代替小汽车,摆一摆、看一看、算一算,更直观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不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摆一摆,教学市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鼓励学生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练一练的第一题,可以师生一起先做手指游戏,明白手势的意思,减低部分学生做题的难度。
第三教时:摘 果 子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会读写减法算式,能说出减号的意义,理解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感悟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2、应发展的能力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动手操作、使用交流等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亲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应培养的情感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与成就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第一课,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加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重点是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难点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基于生活经验上,学生对加法的情境比较熟悉,习惯用加法;从思维上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对学生来说有更大的难度。
三、经验介绍
新课前,通过开火车等形式,进行5以内加法口算的巩固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复习5以内的加法,为学习5以内减法作铺垫
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对图意的理解,抓住“摘走、划去、去掉、拿走、跳走……”等词语的解释,结合手势,理解减法的含义。首先,通过主题图,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减法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教学游戏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减法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事例,巩固减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所学教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生活与数学联系。
四、教学流程
序号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 复习巩固,提示课题
1、开火车口算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这边来。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加法,谁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加法问题呢?可以先和同伴先说一说。
进行口算的巩固练习。
学生边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边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找生活中加法问题。先小组讨论,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复习5以内的加法,为学习5以内减法作铺垫
二、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学习主题图
师:苹果园里的苹果熟了,笑笑提着篮子要去摘苹果。小朋友们,想一想笑笑可能会摘下多少个苹果呢?
师:果树上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认识减号
(1)、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1=4 5-2=3
5-3=2 5-4=1
5-5=0
(2)、“-”这个符号叫什么?怎么写?这个算式叫做减法算式。
3、明确算式意思
(1)算式
(2)理解算式意思
先讨论5、3、2各表示的意思,再讨论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3)小结
师:减法和加法不一样。
学生猜想,根据学生汇报,产生:笑笑摘了1个、2个、3个、4个、5个。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说出减法算式。
学生认识,书写减号。
学生读算式
学生先讨论算式意思后汇报。
生:5表示原来有5个苹果,3表示摘了3个,2表示还剩2个。
目的:以趣味性主体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教学问题,可先自由提问题,教师再进行引导、整理。
目的:教学来源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情感增加了学生的?接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方法:把教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合作操作,交流学习
1、 对口令,老师做动作,学生说意思和算式。
师:做“ 5个手指,去掉4个”
……指名四五个。
2、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
师:下面小朋友考考你的同桌,你摆学具,请同桌说算式。交换学习。
3、组织学生小组汇报
4、游戏活动
(1)听音乐,抢椅子
师宣布规则:当音乐开始时,请小朋友顺时针绕椅子慢跑。音乐停止时,看谁抢先坐在椅子上。其他小朋友边看游戏边想一想,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师:小朋友们比一比,哪一组是提出数学问题最多的小博士?(音乐响起)
师:在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说说看,好吗?
(2)套圈子游戏
师指名一生做游戏:猜一猜他能套进几个圈?
师:通过这位同学的套圈圈游戏,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大家说说看。
5、小结:
师:从小朋友的合作操作与游戏中可以看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6、课堂练习
练习书本第38页“做一做”第1、2题,集体评论。
7、联系生活,领悟运用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说一说,好吗?
课堂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1)一辆小轿车里坐满了4个客人,到五金城后2个客人下车了。
(2)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3个气球,被风吹走了1个。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两道题要怎样计算呢?说一说理由。
2、 组织集体评议并纠正。
课堂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大家都很棒,那么,你认为本节课中谁是小博士?
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小朋友回家后向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生:原来有5个手指,去掉4个,还剩几个?5-4=1
……
一个学生说算式,另一个学生摆学具演示,再交换角色进行。
小组汇报,上台表演
学生进行游戏
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解决。
学生猜并说理由。指名到的学生套圈,其余观察
生:第一次套了3分,第二次套了2分,一共套了几分?3+2=5
学生和老师一起小结。
独立练习,汇报。
学生举例。
1、 各组练习
2、 集体反馈讨论
学生相互评价并说理由。
学生讨论
目的:在学生自主发现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去参与、体验、感受数学,懂得去合作、交流、倾听同伴的意见,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地运用发现的手法,做一做,说一说。
目的:游戏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学数学、用数学。
方法:明确游戏目的,有序组织游戏。
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方法:必要时帮学生叙述完整。
目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努力的程度,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阐述的观点给予肯定,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效果给予激励评价。
第四教时 小猫吃鱼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进一步体会减法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
2、应发展的能力
能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正确列出算式,发展想像力,同时,提高5以内数减法的计算能力。
3、应培养的情感
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在情境中充分发挥想像,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意义,会初步计算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的含义,难点是熟练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包含0)。
本课通过“小猫吃鱼”这一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观察,描述每一幅图画的意思,直观找出答案,并写出相应的算式,也可以整体呈现主题图(隐去条件和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讲述“小猫吃鱼”的故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试一试第1题套圈的小游戏,说说算式的意义并填空,以此进行符号间的转换,会把加法算式转化减法算式。要求学生会把1+3=4转化为4-1=3或4-3=1。
利用“吹泡泡”这一组连环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在发生变化。
小鸡觅食: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数可以分解与合成的意识。本课在练习中创设了“5只小鸡跑向两处食槽觅食”的情景,“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的应用的过程。请学生都先猜测,再列式,要尊重学生合理的想象、猜测。
本课内容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计算练习来加强学生对5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如练一练第二题,对于这种题型,学生第一次碰到,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完成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有效地提高口算速度。
第五课时《练习一》
这一练习课组织了许多开放性、思维性的题目,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首先,应多补充形式多样的口算基本练习。其次,注意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七题渗透了统计思想,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
第六课时《猜数游戏》
一、预期效果
1、 应掌握的知识
学会“6”和“7”的加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应发展的能力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有序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应培养的情感
让学生参与到有趣的游戏活动之中,发展学生加法算式中求“和”的数感,在运算过程中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要旨
1、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关于6和7的加减法以及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而且,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加减法的含义及关系。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中逐步提高计算技能。
2、学情认识
在前面几节课里面已经学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所以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含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这一课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意义的掌握知识。
3、经验介绍
①、本课以学生的游戏活动贯穿始末,可算得上一节活动课。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应充当组织者和合作者。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②、在小组合作整理6的加减法算式时,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习。
③、有了写6的加减法算式的经验,在学习7的加减法时,可让学生单独完成。但教师不宜要求所有学生列出所有的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尽量多列。
第七课时 《跳 绳》
一、预期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8”和“9”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经历由“跳绳”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所有8、9的加法算式,掌握8、9的加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在经历合作交流与想像的过程中,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内容分析(内容的重点、难易情况、逻辑关系)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5以内的加减法以及6、7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熟练计算9以内数的加减法;难点是有序地写出8、9的加减法算式。
在学生实际学习中,对于给定的算式,学生已经能熟练的计算。对于给定的情境图,学生难以有序的全面的观察,往往是单一的,单个的。学生从情境图中得出的算式也往往是单个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思维处于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再到“符号把握”阶段,无论是观察还是语言描述,往往是单一的,不具备全面性。
首先,运用跳绳课件创设生动的体育锻炼的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初步经历有序的写出8的算式。其次,同桌合作,一人涂,一人写,在活动操作中建构新知——有序地写出9的加减法算式。第三,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感悟与帮助。
主题图中隐含着许多的数学信息,引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是培养仔细观察习惯的好时机。先请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跳绳一共有几人?”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有3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与5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共有几个人?1个小朋友在右边,7个小朋友在左边,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有2个摇绳的,6个跳的,共有几个人跳绳?有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同学,共有几个人跳绳?有4个男同学与4个女同学在一起跳绳,共有几个人跳绳?然后,引导学生列算式,有序列出8的减法算式。
画一画的数学活动可以请学生同桌两个一起合作,一个画,一个列算式,有序列出9的减法算式。教师对于合作的方法,列算式的方法都要做必要的引导。比如?出示9个方格纸,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把一个格子涂色,设问:“你能用一道加法算式算出涂色的和没涂色的方格共有多少个吗?”“9个方格中,有几个被涂色了?有几个没有涂色?你能写出减法算式吗?” “再涂一格,你也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提高操作的效率。最后组织汇报,展示学生的作品,重点展示有顺序整理算式的作品。
练一练中主要有看图提问题,写算式,连线,计算比赛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在练习中,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得到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合理地作出评价。
第八教时:可爱的企鹅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8和9的加减法,熟练8和9的分成,达到正确、迅速的计算,会用加法或减法算式,反映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应发展的能力
结合对各图的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简洁明了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简单图意的理解能力,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应培养的情感
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渗透数学的运用意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计算“8”和“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重点是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并提出数学问题。难点是正确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解答加、减法应用题的前提,但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对初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在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计算“8”和“9”的加减法,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根据简单的图画进行数学思考。一年级的学生观察物体直观,他们往往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也容易根据自己的想像去理解图意。因此,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对简单意图的理解能力,但还不能独立、准确地进行分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经验介绍
(1)、注意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兴趣,教给学生有序地观察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图中的问题。一年级小朋友很小,他们看图首先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充分地看,充分地想,再让他们去说“看到了什么”。比如:教科书上的第一幅图企鹅图,教材配有抽拉的幻灯片,可以演示企鹅的变化,让图片动起来,使图的意思更明显。特别应该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与问号的意思,这是理解图的关键。学生的理解有三种:6+3=9 6+3-1=8 8+1=9 ,每种理解都可以,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使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比如:课本中的试一试,教师可以继续延续企鹅的情境,由“帮助企鹅排排队”引入9个企鹅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8个企鹅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企鹅,摆出9的分成过程,在独立完成9和8的组成表。
第九教时:练习二
这是一节6、7、8、9的加减法的巩固练习课,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图的意思,并根据图的意思写出“一加一减”的两道算式。能正确理解含有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应用题,能列出算式,从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图两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感知加减法运算的内在联系;结合对各图的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简洁明了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简单图意的理解能力。
虽然是巩固练习课,要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练习课对学生的知识巩固非常关键,内容也很多,根据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体验都需要两课时,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自己调整。
教学第一题时可以用算式卡片,增加练习的面和练习的密度。第三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引导学生不但会列算式,而且会解释算式的意思。只要学生有合理的解释都应该鼓励,比如可以4+5=9 5+4=9 9-4=5 9-5=4 5-4=1。第四题,很多学生虽然能理解图的意思,知道船蓬里有4人,但会习惯用加法计算,这不符合图的意思。这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难点,要着重引导。比如在列式之前,先引导学生用简明的数学语言说一说图的意思“船上一共有6人,船头站着2人,船篷里有几人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快回答“有4人”,“那该怎样列算式呢?”分步引导,减少学生逆向思维的难度。也可以采用辨析的方式。“2加4等于6”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原来“4人”这个知识图上并没有告诉我们,不知道不能用来列算式。
第十教时:分 苹 果
本课引导学生在“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这个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抽象出10的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并正确熟练地计算得数是10的加减法。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难点是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的目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本课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作为10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数可以分解和合成的意识。
首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来分一分,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有了前面得数是8、9的加减法算式的有序排列,学生的操作过程大部分会有序进行,汇报时可以引导学生边摆边说10的分成,及时抽象。根据10的组成表格,引导学生整理出18到得数是10的加减法算式。通过找算式之间规律的方法,加深对算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思路是由10的组成帮助学生计算10的加减法,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比如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减法。
练一练第三题,引导学生把爬楼梯的结果和算式对应起来,这对学生有一定难度。
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把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这是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不能完整地叙述),及学生入学不久的情况,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回顾,逐步养成懂得梳理知识的能力。
第十一课时《操场上》
本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操场上,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减法算式解决\"谁减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已会比较谁多、谁少。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用正确完整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多几、少几的关系;难点是利用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时可以先调查一下“小朋友到操场上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导主题图上。出示后,先引导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比如“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踢毽子的有几人?数数的有几人?”等。再问“根据这些数学知识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更多提的是加法问题,老师可以作必要的引导与示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谁比谁少,谁比谁多的相对性,意思是一样的,可以用同一道算式来解决。
对于“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与本课学习目标无关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样的数学问题先放到问题银行中,下次解决。
第十二教时:乘 车
一、内容分析
本课借助创设乘车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又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二、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本课的难点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是难点。
三、教学经验
对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比较容易理解,但作为一个数学问题,是第一次接触,要引导学生完整说一说图的意思,以语言来带动思维。
分析学生的学情,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原因之一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根据学生这一心理,本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练一练第二题,可以用卡片的形式出现,请学生按运算顺序说一说计算过程和结果,在独立完成。这样的带动下,一般学生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生活中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数学问题,巩固。
第十三教时:练 习 三
本课是10以内的加减法,特别是得数是10的加减法,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课。它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作铺垫。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地练啊练,只会导致计算速度差异性的扩大,对速度慢的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很大的帮助,就失去了练习课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与教材和速度。首先,对计算速度不宜提出统一的要求,更多要组织多样性的练习,优化学生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对于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补充类似对凑十口令的题目,也可以用上数字卡片师生、生生一起做凑十的游戏,增加练习面的参与程度与趣味性第三题,可先让学生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再具体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并进行比较。第四题是这节课的难点,特别是第二幅图,连减的逆向思维学生总习惯用加法思考,要向前面介绍过的方法那样,从完整说一说图画的意思,提数学问题上加以引导。
第六题,我们看上去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题目意思的理解还是有难度。教师要利用幻灯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第十四教时:整理与复习(一)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应发展的能力
在整理与复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关注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意识的发展。
3、应培养的情感
学生在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探索与思考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内容分析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整理与复习不但要对数学知识的整理,还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一段时间学习的体会与进步,尝试回答“我学会了什么?”“我最喜欢的数学课是哪一节?”等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
3、学情认识
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了,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所以归纳、整理10以内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4、经验介绍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学生:每个学生准备30张写算式的小卡片
教师:课件
2、教学安排:1课时
3、教学流程
序号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10以内加法算式的整理
1、找算式
师:说说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哪些?
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卡片跟小组内的小朋友合在一起比一比,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谁能拿着你的卡片来展示展示!
师:在找算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2、尝试加法表的整理。
(1)师:我们把这些算式整理一下吧。
(2)讨论: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这些卡片?
(3)汇报交流,初步完成加法表。
(4)、再次讨论,完善加法表。讨论:
①、你们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②、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大的加法表贴在黑板上。
3、观察发现规律。
(1)师:观察加法表,你发现了什么?
(2)提示: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在表格中找一找哪几道算式你比较容易错,向大家汇报一下。
10以内减法算式的整理
1、师:根据加法表整理,你能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表。
2、师:请小朋友自己完成表格。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4、小组汇报。
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回顾总结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让学生边说边口算,并把能想到的算式写在卡片上。
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展示卡片。
学生纷纷表示还有很多算式,卡片不够了。
学生都觉得这些算式这样感觉很乱!
生独立思考,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整理算式。再汇报交流,初步完成加法表。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加法表。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有困难的也可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老师用不同颜色强调出来。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谈谈怎样整理减法表?
学生独立整理减法表,完成书本49的10以内减法表。
观察发现规律后汇报总结。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说最后全班展示。
目的:让学生边说边口算,并把能想到的算式写在卡片上。学生在交流中体会这样的算式有很多,从而产生整理算式的愿望。
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排列方法,也不可能完整,可以在下面的讨论过程中逐步完善。
方法:整理加法表的过程,教师问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让他们经历了一个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计算,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意识。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方法:归纳、整理10以内减法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目的: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的一种手段。
第十三教时:大 家 来 锻 炼
《大家来锻炼》这一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的第一个有关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生活中的数”、“比较”和“加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综合梳理知识的开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有效的数学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1)进一步加深对数数、基数和序数的认识。
(2)巩固比较多少的方法,会用算式表示比较的结果
(3)加深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
2、应发展的的能力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3、应培养的情感
(1)渗透锻炼身体的教育。
(2)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4、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二、对于教学注意点,教师用书上都有较详细的介绍,就不多说了。
第三单元综合评价表
加、减法(一)口试评价表
10以内加法
“+”表示什么意思?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吗?
10以内减法
你知道9-4=?你是怎么想的?
连加连减
3+5+6=?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应 用
○○○○○○○○  ○比△多( )个

△△△△△     △比○少( )个

为什么呢?说说你的想法。
第四单元 《分类》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比较”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学生活动,教材组织了与
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整理房间”和“整理书包”,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思想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学会由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到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分类的思想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所渗透,但明确提出分类,本单元还是第一次。学生对分类的方法,分类依据的认识及标准的确定与选择,都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难点是初步认识分类的依据,能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二、学情认识
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实际上,分类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比如,家中分类存放的食品、衣物,商场里分类摆放的商品,书店里分类陈列的书目等等。在本册教材前面的有关内容中也同样渗透了分类思想: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不是见什么数什么,而是要分类数;第二单元“比较”则是统计的最基础知识之一,分类就是建立在比较和排列的基础之上的;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也只有同类的量才能相加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分类知识的水平。通过本单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经验介绍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学生今后的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怎么分学生就怎么分上,而应着重评价学生能否独立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否能选择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自己提出合理的分类依据,只要标准合理、分法正确,都应给予肯定。《整理房间》这一教学内容,是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整理书包》这一教学内容,有学生自主选择标准,经历分类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由于学生入学时间还不长,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不太适应,活动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合理分组,细心指导,使他们不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乐于倾听同伴的意见,从而使合作扎实有效。
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分类这个词较抽象,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体会。
1、教学片段一:(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芳芳的房间,看到芳芳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生:她的房间很漂亮,就是太乱了。
生:她的书应该放到书架上,而不应该放在地上。
生:她应该学会自己收拾房间。
师:假如你是芳芳,你准备怎样整理房间?请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根据你的想法你可以动手在书上画一画,圈一圈。
(教师巡视,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分类的表示方法,如把同类的圈起来,在同一类的物品上画相同的符号,都要及时表扬。)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生1:我把笔、书、文具放在一起。因为这些都是学习用的。
师:叫学习用品。板书。
生2:把衣服和裤子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穿的,剩下的都是玩具,应该放在一起。
师:对我们可以把穿的都放到一起,叫做衣服鞋帽或衣物。把玩的放在一起叫做玩具。板书。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几个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把学习用品、衣物和玩具都一类一类放好,这就是分类。先分类,在整理,房间就整齐了。
2、练一练第一题只要求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比如设问“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可以把小动物怎样分类呢?”学生思路会很多,有按大的、小的分;按有翅膀、没翅膀的分;按会飞的、不会飞的分;按四只脚的、两只脚、很多脚的分等。及时巩固学生分类的能力,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整理书包》
整理书包这一实践操作活动,学生每天都做,教师也可以前一天布置家庭作业,回家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书包和铅笔盒,明天来向小朋友介绍你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比较好


 相关资料

 北师大版《统计》教案 05-12-18(教案)

 北师大课标版 物体分类 05-12-08(课件)

 0的认识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 05-11-26(课件)

 跳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05-11-26(课件)

 北师大一年级 摘果子flash课件 05-11-26(课件)

 [小学数学]回家路上 05-11-11(课件)

 (北大新版)上下 05-11-09(课件)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05-11-09(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理书包》(北师大版) 05-11-09(教案)

 1-1 数一数 1.0 05-11-07(课件)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学科分类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道德法治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12999教育资源网